供水集团智慧水务平台
- 行业动态
- 2025-04-26
- 3164
数字化赋能城市水循环管理
平台建设背景与目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水务管理模式面临管网漏损率高、水质监测滞后、应急响应不足等挑战,某供水集团基于”节水优先、智慧赋能”理念,构建覆盖”水源-输配-用户”全链条的智慧水务平台,通过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等技术实现水务管理精细化、决策科学化、服务人性化。
核心功能模块解析
功能模块 | 技术支撑 | 应用场景 |
---|---|---|
智能感知层 | 物联网传感器、无人机巡检、智能水表 | 实时采集管网压力、水质参数、设备运行状态 |
数据中台 | 云计算、边缘计算、数据清洗 | 整合SCADA系统、GIS地理信息、用户账单等多源数据 |
AI决策引擎 | 机器学习算法、数字孪生技术 | 预测爆管风险、优化调度方案、模拟应急演练 |
移动服务端 | 微信小程序、APP、短信平台 | 向用户提供水量查询、漏水报警、在线报修等服务 |
典型应用场景示例:
漏损精准防控
通过部署5000+个压力监测点,结合AI漏损识别模型,将管网分区漏损定位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2小时,223年试点区域漏损率由21%降至9.8%。水质动态追踪
在12个关键节点设置在线式水质多参数分析仪,每15分钟上传浊度、余氯、pH值等数据,构建水质热力图,异常响应速度提升80%。泵站智能调度
基于历史用水曲线与天气预测数据,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动态调整泵机转速,使能耗降低18%的同时保障供水压力合格率达99.6%。
技术架构创新点
异构数据融合技术
开发自适应数据接口引擎,兼容老旧SCADA系统(Modbus协议)与新型LoRa无线终端,实现30年以上设备数据的无缝对接。三维仿真决策系统
搭建城市供水管网数字孪生体,集成水力模型(EPANET)与BIM建筑信息模型,可模拟台风灾害、重大活动期间的供水场景。边缘计算节点部署
在二次供水泵房部署边缘计算网关,本地处理90%常规数据,核心系统负载降低40%,数据传输延迟小于50ms。
运营管理成效
指标项 | 实施前 | 实施后 | 提升幅度 |
---|---|---|---|
管网漏损率 | 3% | 7% | ↓54.8% |
抢修平均时长 | 2h | 8h | ↓65.4% |
水质达标率 | 2% | 98% | ↑0.78% |
客服响应速度 | 23min | 8min | ↓69.6% |
年度节能费用 | 1280万元 |
典型案例:
2023年台风”海葵”期间,平台提前48小时预警低洼区域管网压力异常,启动防汛预案,避免8个小区约2.3万用户停水,较往年同类灾害影响降低76%。
用户体验升级举措
透明化服务
推出”水管家”小程序,用户可实时查看小区水质检测报告、管网改造进度、个人用水画像(含峰值时段、节水建议)。主动式运维
基于用户用水习惯分析,对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建立健康用水模型,异常模式(如持续微量用水超过48小时)自动触发社区关怀机制。虚拟现实(VR)培训
开发管网检修VR实训系统,新员工可通过虚拟场景熟悉施工流程,岗前培训周期缩短30%。
未来发展规划
AI大模型应用
训练水务专属GPT模型,实现自然语言工单处理(如”XX小区水压不足”自动转译为管网编号及处置预案)。碳中和路径探索
构建水厂碳排放监测系统,优化混凝剂投加量与回收污泥能源化利用,力争2025年单位供水碳足迹下降15%。城市生命体联动
与市政排水、消防系统数据互通,建立”供排联控”机制,极端天气下可调用消防栓作为临时取水点。
FAQs常见问题解答
Q1:智慧水务平台如何保障居民二次供水安全?
A1:平台通过三重防护体系:①在小区泵房安装智能监控箱,实时监测电压、水位、水质;②AI算法识别异常工况(如变频器故障、微生物超标),自动推送维保工单;③结合季节特点推送清洗消毒提醒,历史数据显示试点小区二次被墙投诉下降92%。
Q2:普通用户如何通过平台参与节水行动?
A2:用户可通过”水管家”APP参与:①查看家庭用水效率排名,获取节水技巧;②申报马桶水箱改造等节水项目,最高可享80%补贴;③参与”错峰用水”积分计划,在早晚高峰外时段用水可兑换物业费抵扣券,223年数据显示,参与用户人均节水18.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