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供水管网智慧水务方案

供水管网智慧水务方案通过智能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时掌控管网运行状态,精准定位漏损,保障水质安全,优化调度,实现节能降耗,提升管理效率

供水管网智慧水务方案

方案背景与目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提升,传统供水管网存在漏损率高、水质监测滞后、调度效率低等问题,智慧水务方案通过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实现供水系统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并保障供水安全。

核心目标

  1. 实时监控管网运行状态,降低漏损率至8%以下;
  2. 动态优化调度策略,提升供水效率;
  3. 实现水质全流程追溯,确保饮用水安全;
  4. 构建可视化决策平台,辅助管理部门快速响应。

方案架构与关键技术

智慧水务方案采用“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层架构,具体如下:

层级 功能模块 技术选型
感知层 部署压力传感器、流量计、水质检测仪、噪声监测仪等设备,实时采集管网数据。 无线LoRa、NB-IoT、光纤传感;多参数水质传感器(余氯、pH、浊度等)
网络层 数据传输与通信,支持远程控制指令下发。 5G/4G、北斗短报文、自组网技术;边缘计算节点(降低云端负载)
平台层 数据存储、分析与建模,提供API接口。 云计算(阿里云、华为云)+本地服务器;AI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字孪生模型
应用层 可视化大屏、移动端APP、智能决策系统。 BIM+GIS集成平台;SCADA系统升级;AI预测模型

核心功能模块

  1. 管网漏损监测与定位

    供水管网智慧水务方案  第1张

    • 技术方案
      • 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管网压力波动,结合流量数据判断异常泄漏;
      • 采用声波检测技术(如分布式光纤或噪声传感器)精准定位漏点;
      • AI算法分析历史漏损模式,预测高风险区域。
    • 效果:漏损定位精度达±2米,减少人工巡检成本50%以上。
  2. 水质实时监测与预警

    • 技术方案
      • 在水源地、泵站、管网关键节点部署多参数水质传感器;
      • 结合区块链技术记录水质数据,确保不可改动;
      • 建立水质异常预警模型(如余氯突降、浊度超标)。
    • 效果:水质问题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3. 智能调度与压力平衡

    • 技术方案
      • 基于动态水力模型(如EPANET)模拟管网水流;
      • AI算法根据用水需求、管网压力实时优化泵站启停和阀门开度;
      • 压力分区管理,避免局部高压或低压导致的爆管或缺水。
    • 效果:泵站能耗降低15%-20%,二次供水被墙风险下降。
  4.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 技术方案
      • 为阀门、水泵等设备加装RFID标签,记录维护记录;
      • AI分析设备运行数据,预测故障并推送维保计划;
      • 建立设备健康度评价体系(如轴承磨损、密封性能)。
    • 效果:设备故障率降低30%,维修成本减少25%。

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1. 分阶段实施

    • 第一阶段(1-2年):试点区域部署感知设备,搭建基础平台;
    • 第二阶段(3-5年):全域覆盖,完善AI算法与数字孪生模型;
    • 第三阶段(长期):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如气象、地质数据联动)。
  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采用国密算法加密传输,分级授权访问;
    • 建立数据备份机制,防止自然灾害导致业务中断。
  3. 成本与效益

    • 初期投入:约1500万元/百公里管网(含设备与平台建设);
    • 长期收益:漏损减少带来的水费收益可覆盖成本,5年内ROI达150%。

案例参考

某南方城市应用智慧水务后:

  • 漏损率从20%降至9%;
  • 水质投诉下降70%;
  • 暴雨期间内涝风险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5%。

FAQs

问题1:智慧水务方案是否适用于老旧管网?
答:适用,可通过非开挖技术(如电磁波检测)评估老旧管网健康状况,优先在漏损高发区部署传感器,逐步推进改造。

问题2:如何避免不同品牌设备的数据兼容问题?
答:采用标准化协议(如MQTT、OPC UA)接入数据,平台层提供协议转换工具,确保多源数据统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