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器内部构造如何影响数据存取速度?
- 行业动态
- 2025-04-29
- 2093
存储器内部主要由存储单元阵列、地址译码器和控制电路构成,存储单元按行列排布形成矩阵,通过地址线定位数据位置,译码器将二进制地址转换为物理坐标,读写电路负责数据存取,控制信号协调操作时序,动态存储器需刷新电路维持电荷,而静态存储器通过晶体管结构保持数据稳定。
存储器如同计算机的”记忆仓库”,其内部精密程度堪比纳米级集成电路艺术,我们将通过显微镜视角,揭开数据存储的物理奥秘。
存储单元:数据的最小容器
每个存储单元本质是微型电子开关,通过电荷状态记录0/1信号:
• DRAM单元=1个晶体管+1个电容器
- 电容器储存电荷(直径约10nm)
- 刷新周期64ms(每秒刷新15625次)
• NAND Flash单元=浮栅晶体管 - 浮栅层厚度仅5nm
- 可存储3-4bit数据(QLC技术)
• 3D XPoint单元=可编程电阻材料 - 相变材料厚度20nm
- 存取速度比NAND快1000倍
矩阵架构:纳米级城市蓝图
存储单元在硅片上形成规整矩阵:
- 字线/位线交叉网络
- 线宽14nm(5nm工艺节点)
- 间距控制在λ/2(193nm光刻极限)
- 地址解码器
- 二进制-物理地址转换
- 16位地址可寻址65,536单元
- 感应放大器
- 检测微安级电流变化
- 响应时间<2ns
存储介质演变图谱
┌───────────────┬───────────────┬───────────────┐
│ 机械时代 │ 电子时代 │ 量子时代 │
├───────────────┼───────────────┼───────────────┤
│ 磁芯(1950s) │ DRAM(1970s) │ 自旋电子存储器 │
│ 磁鼓存储器 │ NAND Flash(1987) │ 铁电RAM │
│ 磁带(189MB,1951) │ 3D NAND(2013) │ 忆阻器 │
└───────────────┴───────────────┴───────────────┘
数据存取物理过程
以NAND Flash写入为例:
- 隧道氧化层施加20V高压
- 电子穿越6nm氧化层( Fowler-Nordheim隧穿)
- 浮栅捕获电子数量决定Vth阈值电压
- 读取时检测0.1-3μA电流差
制造工艺精要
- 光刻:极紫外光刻(EUV)形成10nm级图案
- 蚀刻:反应离子蚀刻(RIE)精度±1.5nm
- 沉积:原子层沉积(ALD)膜厚控制0.1nm
- 封装:TSV硅通孔直径5-10μm
可靠性工程
• ECC纠错:每512字节附加13字节校验码
• 磨损均衡:MLC可擦写3000次,QLC仅150次
• 数据保持:25℃环境下DRAM保持64ms,NAND保持10年
未来演进方向
- 堆叠技术:三星已实现280层3D NAND
- 新型介质:东芝FRAM保持1E14次擦写
- 混合架构:Intel Optane结合DRAM与NAND特性
本世纪存储密度提升遵循库梅定律:每18个月单位面积存储量翻倍,当前最先进PLC NAND存储密度达到1.33Tb/mm²,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区域存储5TB数据。
参考文献:
[1]《半导体存储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 JEDEC固态技术协会标准JESD218
[3] IEEE国际电子器件会议IEDM技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