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按网络工作的模式分类

按网络工作模式分类,主要分为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和对等(P2P)模式,C/S模式采用请求-响应机制,客户端主动发起请求,服务器被动处理;P2P模式取消中心节点,各终端平等共享资源,支持双向数据传输与分布式协作

网络工作模式分类详解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1. 特点

    • 独占物理链路:通信前需建立端到端的专用物理通道。
    • 资源预留:通信期间占用固定带宽,即使无数据传输。
    • 低延迟:无需存储转发,数据直达目的地。
  2. 工作原理

    • 连接建立:通过信令协议(如ISDN的Q.931)请求并分配资源。
    • 数据传输:数据按固定路径传输,无中间处理。
    • 连接释放:通信结束后释放链路资源。
  3. 优缺点

    • 优点:延迟稳定,适用于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如语音通话)。
    • 缺点:资源利用率低,链路浪费严重;无法灵活适应突发流量。
  4. 典型应用

    传统电话网络(PSTN)、专线租赁。


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1. 特点

    • 无固定路径:每个报文独立选择传输路径。
    • 存储-转发机制:中间节点完整接收报文后转发。
    • 异步传输:无需预建连接,支持突发流量。
  2. 工作原理

    • 分段传输:将完整报文作为独立单元传输。
    • 错误处理:每个节点检查报文完整性,出错则丢弃并重传。
    • 流量控制:依赖目的节点反馈确认(ACK)。
  3. 优缺点

    • 优点:高效利用网络资源,适应突发流量。
    • 缺点:延迟高且不稳定;报文长度大时占用节点存储资源。
  4. 典型应用

    早期电报系统、简单的文件传输系统。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1. 特点

    • 数据分段:将长报文拆分为定长或变长分组。
    • 动态路由:每个分组独立选择最优路径。
    • 统计复用:多个分组共享链路带宽,按需分配。
  2. 工作原理

    • 分组化:添加头部(含地址、序号等)后拆分数据。
    • 独立传输:各分组经不同路径到达目的地,乱序重组。
    • 流量控制:基于滑动窗口、拥塞控制算法(如TCP)。
  3. 优缺点

    • 优点:资源利用率高,抗毁性强,支持多样化业务。
    • 缺点:分组头开销增加;需复杂机制保证可靠性(如重传、排序)。
  4. 典型应用

    互联网(IP网络)、移动通信(如LTE/5G)。


三种模式对比表

特性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传输单位 连续比特流 完整报文 固定/可变长度分组
资源分配 独占链路 共享链路 统计复用
差错处理 无(依赖物理层) 节点丢弃重传 端到端校验(如CRC)
延迟 低且固定 高且不固定 中等,可优化
适用场景 实时语音/视频 低频率大文件传输 互联网综合业务

问题与解答

问题1:为什么实时视频会议通常采用电路交换而非分组交换?
解答:电路交换提供独占带宽和固定延迟,确保音视频流的连续性;而分组交换的动态路由和排队机制可能导致延迟抖动,影响实时体验。

问题2:分组交换中,路由器如何保证分组按正确顺序到达?
解答:通过分组头部的序号字段,接收端根据序号重组数据;同时采用滑动窗口协议(如TCP)控制发送速率,避免乱序或丢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