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光盘存储数据
- 行业动态
- 2025-04-23
- 2737
光盘通过激光烧录形成凹凸结构存储数据,聚碳酸酯层为基体,记录层以凹坑/平原则表示二进制信息,反射层增强信号识别,保护层防磨损,采用波长适配的激光束聚焦读写,利用反射率变化实现数据擦写,具有大容量、低成本、抗干扰等特性,是多媒体数据长期 存储的重要载体
光盘存储数据的原理与结构
物理结构
光盘(如CD、DVD、蓝光光盘)由多层材料组成,核心结构包括:
- 基片:透明塑料或玻璃,支撑光盘主体。
- 记录层:存储数据的介质(如CD的有机染料、DVD的合金薄膜、蓝光的相变材料)。
- 反射层:金属涂层(如铝),用于反射激光。
- 保护层:防止划伤和氧化。
光盘类型 | 记录层材料 | 激光波长 | 单层存储容量 |
---|---|---|---|
CD | 有机染料(如酞菁) | 780 nm | 650-700 MB |
DVD | 金属合金(如碲) | 635/650 nm | 7 GB |
蓝光 | 相变材料(如锗锑碲) | 405 nm | 25 GB |
数据写入原理
CD/DVD(一次性写入)
- 通过高功率激光照射记录层,形成凹坑(pit)或平面(land)。
- 凹坑代表“0”,平面代表“1”(或相反),利用反射光强度差异识别数据。
- 写入后不可擦除(如CD-R、DVD-R)。
可擦写光盘(如CD-RW、DVD-RW)
- 使用相变材料,通过激光加热实现晶体态(反射率高)与非晶态(反射率低)的转换。
- 晶体态代表“0”,非晶态代表“1”,可通过低温退火恢复数据。
蓝光光盘(BD)
- 采用更短的蓝色激光(405 nm),缩小凹坑尺寸,提升存储密度。
- 支持多层结构(如单面双层),单碟容量可达25-128 GB。
数据读取原理
- 激光发射:光驱发出激光束,经聚焦透镜照射到光盘记录层。
- 反射检测:
- 凹坑或非晶态区域散射激光,反射光较弱;
- 平面或晶体态区域反射光较强。
- 信号转换:光电二极管接收反射光,转换为电信号,解码后还原为二进制数据。
容量差异的关键因素
参数 | CD | DVD | 蓝光(BD) |
---|---|---|---|
激光波长 | 780 nm | 635/650 nm | 405 nm |
物镜数值孔径(NA) | 45 | 6 | 85 |
最小凹坑尺寸 | 约1.6 μm | 约0.74 μm | 约0.15 μm |
存储密度 | 低 | 中 | 高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为什么蓝光光盘的容量比CD/DVD大?
解答:
蓝光光盘通过以下技术提升容量:
- 更短的激光波长(405 nm vs. 780 nm),允许更密集的数据排列;
- 更大的物镜数值孔径(NA=0.85),提升聚焦精度;
- 多层结构设计(如单面双层),叠加存储空间。
问题2:一次性刻录的光盘(如CD-R)如何擦除数据?
解答:
一次性光盘(CD-R、DVD-R)使用有机染料或不可逆相变材料,写入后无法直接擦除,若需“擦除”,需通过以下方法:
- 物理破坏:研磨或强光照射使反射层失效;
- 覆盖写入:部分光驱支持在空白区域重复写入,但已写数据仍保留。
真正可擦写的光盘(如CD-RW)依赖相变材料的可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