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存储器如何实现数据的读取与写入?

存储器读写基于电信号控制,通过地址总线定位存储单元,数据总线传输信息,读取时,存储单元电荷状态被放大输出;写入时,外部电路改变单元电荷状态,控制电路协调时序,确保寻址、数据传输和状态刷新的同步完成,ROM仅支持读取,RAM支持反复擦写。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承担着数据保存快速访问的关键任务,无论是手机运行应用程序、电脑加载系统,还是云服务器处理海量信息,存储器的读写能力直接影响设备性能,本文将深入解析存储器如何实现数据存取,并对比不同介质的运作差异。


存储器的基本运作框架

所有存储器的工作原理都围绕着二进制数据(0和1)的物理表达与读取,存储器内部由大量存储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通过特定物理状态记录一位数据,

  • 电荷存储: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用电容电荷高低表示0或1;
  • 磁性方向:HDD(机械硬盘)通过磁化方向区分数据;
  • 晶体管开关:SSD(固态硬盘)利用浮栅晶体管捕获电子实现数据持久化。

读写过程涉及三个核心步骤:

  1. 地址定位:CPU或控制器通过地址总线发送目标数据的存储位置;
  2. 信号转换:根据操作类型(读/写),电路将电信号转化为物理状态变化;
  3. 数据传输:数据总线完成存储器与处理器之间的信息交换。

不同存储介质的读写机制对比

易失性存储器:断电数据丢失

DRAM

  • 写入:向电容充电至高电平(1)或放电至低电平(0);
  • 读取:检测电容电压,放大器增强信号后输出;
  • 刷新机制:每隔64ms刷新电荷,防止数据丢失。

SRAM

  • 结构:6个晶体管构成双稳态触发器;
  • 优势:无需刷新,访问速度比DRAM快3-5倍;
  • 应用:CPU高速缓存(L1/L2/L3)。
特性 DRAM SRAM
速度
功耗
成本
存储密度

非易失性存储器:断电保留数据

NAND闪存(SSD/U盘)

  • 写入:向浮栅晶体管注入电子改变阈值电压;
  • 擦除:施加高压清除浮栅电子;
  • 限制:每个区块约3000-10000次擦写寿命。

HDD(机械硬盘)

  • 写入:磁头改变盘片磁性材料极性;
  • 读取:磁头感应磁场变化生成电流;
  • 延迟:寻道时间(平均5-15ms)影响速度。

NOR闪存(BIOS芯片)

  • 特点:支持字节级随机读取,适合存储固件;
  • 缺陷:写入速度慢于NAND,成本更高。

关键性能指标解析

  1. 延迟

    • DRAM:10-20纳秒
    • SSD:50-150微秒
    • HDD:5-15毫秒
  2. 吞吐量

    • DDR4内存:25.6GB/s(理论峰值)
    • PCIe 4.0 SSD:7GB/s(顺序读取)
  3. 寿命

    • SLC闪存:10万次擦写
    • QLC闪存:1000次擦写

技术演进与应用场景

  • 移动设备:LPDDR5内存+UFS 3.1闪存,平衡速度与能耗;
  • 数据中心:3D XPoint傲腾内存突破DRAM容量瓶颈;
  • 边缘计算:MRAM(磁阻存储器)兼具高速与非易失特性。

未来趋势聚焦于存算一体架构,通过近内存计算减少数据搬运开销,提升AI运算效率。


参考资料

  1.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David A. Patterson, John L. Hennessy
  2. 英特尔® 3D NAND技术白皮书, 2022
  3. JEDEC固态技术协会:DDR5标准规范
  4. IEEE论文《Emerging Non-Volatile Memory Technologies》, 202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