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供排一体化智慧水务规划

供排一体化智慧水务规划依托物联网感知、大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技术,实现供水调度、管网监测、排水防涝全链条协同,构建安全集约、绿色低碳的水务管理体系,提升城市水系统韧性与资源循环

现状分析

  • 供水系统:水源多为地表水与地下水结合,供水管网存在老化、漏损情况,部分地区二次供水设施陈旧,水质监测点覆盖不足,供水压力不稳定,影响末端用户用水体验。
  • 排水系统:雨水、污水管网混错接现象普遍,老旧小区雨污分流不彻底,排水管网淤积严重,部分泵站设备老化,排水能力受限,内涝时有发生,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有待升级,出水水质波动较大。

总体目标

  • 构建供排联动、高效智能的水务体系,提升供水保障率至[X]%以上,降低供水漏损率至[X]%以内。
  • 实现排水系统精准调控,城市防洪标准提升至[X]年一遇,污水收集处理率超[X]%,出水水质稳定达[X]标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X]个百分点。

主要任务

任务类别
基础设施建设 供水管网改造:更换老化管材,增设智能水表、压力传感器,优化管网拓扑结构。
排水管网完善:排查修复混错节点,新建雨污分流管道,清淤疏浚现有管网。
供排枢纽建设:打造集供水加压、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于一体的综合水务枢纽。
智能化管理平台搭建 数据采集层:部署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水位、流量、水质、压力等数据。
传输网络:构建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确保数据及时上传。
数据处理与决策中心:运用大数据、AI 算法,实现供排水调度优化、故障预警、水质预测等功能。
数据整合与共享 整合水务内部各业务系统数据,打破信息孤岛。
对接气象、环保、城管等部门数据,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为协同治理提供支撑。
优化调度与协同管理 供水调度:依据实时需求、水源状况,智能调配水量、水压,保障均衡供水。
排水调度:结合降雨预报、管网液位,提前调控泵站运行、闸门启闭,防止内涝。
供排协同:将再生水回用纳入供水计划,根据污水处理进度调整回用水量,实现水资源闭环管理。
应急处理能力提升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配备移动供排水设备、抢险工具等。
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演练,模拟供排水突发事件,检验应急响应速度与处置能力。

技术支撑

  • 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智能终端,实现供排水设施全方位感知,如水质在线监测仪可实时掌握水源地、管网节点、处理厂出水水质;智能井盖能监测位移、水位,及时报警。
  • 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海量供排水数据,挖掘用水规律、管网漏损规律、水质变化趋势,为精准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利用历史用水数据预测不同区域、时段用水量,优化供水计划。
  •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云计算提供强大算力,存储、处理全局数据;边缘计算在管网末端、泵站等现场快速处理紧急数据,实现本地实时控制,两者协同提升系统响应速度。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I 算法用于故障诊断,如识别管网漏损点、水泵故障类型;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水质变化,提前调整处理工艺参数,保障供水安全。

实施步骤

阶段 时间跨度 主要工作
现状调研与评估 [具体时长 1] 全面普查供排水设施,检测水质、水量、管网工况,评估现状水平,梳理问题清单。
方案设计与规划 [具体时长 2] 结合目标,制定供排一体化智慧水务详细规划方案,确定建设项目、技术选型、资金预算等。
项目实施与建设 [具体时长 3] 分批开展基础设施改造、智能化设备安装、管理平台开发等工作,同步推进人员培训。
运营维护与持续改进 长期 系统上线后,实时监控运行状态,定期巡检设备,根据反馈优化调度策略、升级软件功能,持续提升效能。

效益分析

  • 社会效益:保障居民稳定用水,减少停水、水质不佳投诉;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降低内涝灾害损失,增强居民安全感与幸福感。
  • 经济效益:降低供水漏损,节约制水成本;优化排水运维,减少管网疏通、设备维修费用;再生水回用创造直接经济收益,推动水务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环境效益:精准控制污水处理,减少被墙物入河,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助力生态城市建设。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供排一体化智慧水务规划中,如何确保数据安全?
解答:从技术层面,采用加密传输技术,对数据在采集端、传输网络、存储端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窃取、改动,管理上,设置严格权限管理体系,不同岗位人员按权限访问、操作数据;定期备份数据,异地存储,防范自然灾害、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部署防火墙、载入检测系统,抵御外部网络攻击。

供排一体化智慧水务规划  第1张

问题 2:老旧小区供排水改造难度大,智慧水务如何在这些区域落地?
解答:先进行全面细致的勘查,精准定位老化、破损严重的管段与设施,改造时,结合小区实际情况,优先采用微创施工技术,如非开挖修复管网,减少对居民生活干扰,对于空间有限的泵房、井室,选用紧凑型、智能化设备,如小型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资金方面,争取政府专项补贴、居民自筹、社会资本参与等多渠道资金支持,分步实施改造,先解决影响供排水安全的关键环节,再逐步完善智慧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