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物理机RAC双节点隐患如何应对?
- 物理机
- 2025-07-02
- 4338
双节点物理机搭建的Oracle RAC集群,通过共享存储实现数据库实例并行运行,提供高可用性(故障自动切换)和负载均衡能力,提高系统整体可用性和性能。
在构建高可用、高性能的企业级数据库平台时,利用两台物理服务器部署Oracle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 (RAC) 是一种经过广泛验证的成熟架构,这种设计旨在消除单点故障,提供无缝的业务连续性,并允许通过横向扩展提升处理能力,以下是该架构的核心解析与关键考量:
核心概念:何为两台物理机的RAC?
Oracle RAC是一种独特的集群技术,允许多个独立的物理服务器(称为节点)同时访问并操作同一个Oracle数据库,在两台物理机的配置中:
- 共享存储: 所有数据库文件(数据文件、控制文件、在线重做日志等)存储在共享的磁盘子系统(如SAN、NAS或高性能的Exadata存储)上,两个节点均可并发读写。
- 集群软件: Oracle Grid Infrastructure (GI) 是核心,包含:
- Oracle Clusterware: 管理节点成员状态、心跳检测、故障切换(Failover)和集群资源(如虚拟IP、数据库实例、服务)。
- Oracle Automatic Storage Management (ASM): 提供高效、可靠的共享存储管理、条带化、镜像和动态卷管理。
- 数据库实例: 每个物理服务器上运行一个独立的Oracle数据库实例(包含SGA、后台进程等),这两个实例同时挂载并操作同一个物理数据库。
为何选择两台物理机部署RAC?核心价值
-
高可用性 (High Availability – HA):
- 无单点故障 (SPOF): 当一台物理服务器(节点1)因硬件故障(如主板、CPU、内存、电源)、操作系统崩溃或计划内维护停机时,另一台节点(节点2)上的数据库实例会继续运行。
- 透明应用故障切换 (TAF): 配合Oracle服务(Services),用户连接可以自动、快速地从故障节点迁移到存活的节点,对最终用户应用程序的干扰最小化(可能仅需短暂重连),业务中断时间(RTO)显著降低。
- 实例级冗余: 数据库服务本身在实例层面实现了冗余。
-
负载均衡 (Load Balancing):
- 连接时负载均衡: 客户端连接请求可以被分发到当前负载较低的节点。
- 运行时负载均衡: 在某些工作负载下,RAC可以将处理任务动态分配到不同节点,充分利用两台服务器的CPU和内存资源,提升整体吞吐量,这对于读密集型或特定类型的OLTP应用效果显著。
-
可扩展性 (Scalability):
- 垂直扩展 (Scale-Up) 的补充: 当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CPU、内存)达到瓶颈时,增加第二台服务器提供了一种横向扩展 (Scale-Out) 的路径,无需立即更换更大型的单机。
- 增量扩展: 未来可根据业务增长需求,相对容易地添加第三台、第四台物理机到RAC集群中。
-
利用现有硬件: 对于拥有可用物理服务器的环境,构建两节点RAC是整合资源、提升可用性的有效方式。
部署两台物理机RAC的关键技术要点
-
硬件要求:
- 服务器: 两台相同或高度兼容的x86或SPARC物理服务器(强烈建议同型号、同配置CPU/内存以减少兼容性问题),足够的CPU核心和内存满足数据库负载。
- 网络:
- 公共网络: 至少一个(推荐两个做Bonding)高速以太网口(建议10GbE或更高)用于客户端/应用访问、连接到公有云(若混合部署)及管理流量,配置虚拟IP (VIP)。
- 私有网络 (Interconnect): 至关重要! 至少两个专用的高速、低延迟网络(强烈建议专用交换机隔离,使用InfiniBand或至少25/40/100GbE RoCE/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或专用10GbE+网络),用于节点间高速缓存融合(Cache Fusion)通信(块传输、锁信息同步)。网络延迟应极低(亚毫秒级)且稳定,否则会严重影响性能,必须配置冗余(如Bonding/Teaming)。
- 存储网络: 如果使用FC SAN,需要HBA卡及光纤交换机;如果使用iSCSI或NFS,需要专用以太网口(可与私有网络物理分离或VLAN隔离)。
- 共享存储:
- 类型: 高性能、低延迟、高可靠的企业级共享存储是基石,SAN (FC/iSCSI)、支持NFS v3/v4的NAS(需认证)、或Oracle Exadata/Zero Data Loss Recovery Appliance是理想选择。避免使用非共享的本地磁盘存储数据库文件。
- 冗余: 存储本身需具备高可用性(多控制器、多路径、RAID保护)。
- ASM: Oracle强烈推荐使用ASM管理共享存储,它提供条带化提升I/O性能,镜像(Normal/High Redundancy)提供数据冗余保护,并简化存储管理,至少需要两个故障组(Failure Groups)以实现存储级冗余(通常对应不同的存储控制器或机柜)。
-
软件要求:
- 操作系统: 两台服务器安装相同版本和补丁级别的Oracle Linux、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RHEL)、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SLES) 或 IBM AIX(需认证版本),严格遵循Oracle官方认证的OS版本和内核要求。
- Oracle Grid Infrastructure (GI): 包含Clusterware和ASM,必须安装在集群所有节点上,版本需与数据库软件兼容(通常GI版本 >= 数据库版本)。
- Oracle RDBMS 软件: 安装Oracle Database Enterprise Edition(RAC是EE选件)并应用最新补丁集(RU/RUR),软件二进制文件可以安装在本地存储(推荐)或共享存储(需小心管理)。
-
安装与配置:
- 操作系统准备: 配置主机名、网络(IP、VIP、SCAN VIP、私有IP)、内核参数、用户/组(oracle, grid)、资源限制(limits.conf)、时间同步(NTP/Chrony)、禁用透明大页(THP)、配置多路径等。两台服务器配置必须高度一致。
- Grid Infrastructure 安装: 使用Oracle Universal Installer (OUI) 或命令行工具(如
gridSetup.sh
)在第一节点执行集群安装,然后添加第二节点,配置投票盘(Voting Disks)和OCR(Oracle Cluster Registry)到高可用共享存储(通常由ASM管理)。 - ASM 磁盘组创建: 通过GI安装后或ASMCA/ASMCMD工具创建磁盘组(如
DATA
,RECO
),选择冗余级别(Normal或High),并添加所有节点可见的共享存储LUNs。 - RDBMS 软件安装: 使用OUI在第一节点安装数据库软件(选择“仅安装软件”),然后将其复制或添加到第二节点。
- 数据库创建: 使用DBCA (Database Configuration Assistant) 在集群环境中创建数据库,选择“Oracle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 database”模板,指定所有节点,并将数据文件、控制文件、在线重做日志等存储在ASM磁盘组中,配置数据库服务(Services)以实现负载均衡和故障切换。
高可用性与负载均衡实现机制
- 故障切换 (Failover):
- Clusterware 通过私有网络心跳检测节点故障(或实例崩溃)。
- 故障节点的VIP会被转移到存活的节点。
- 故障节点上运行的服务(Service)会被停止,并在存活节点上重新启动。
- 依赖于服务配置(TAF),连接到故障节点服务的客户端会话会被透明地迁移到存活节点上的新服务实例(可能涉及短暂中断和自动重连)。
- 负载均衡:
- 客户端连接负载均衡: 通过SCAN (Single Client Access Name) 监听器实现,客户端连接请求通过SCAN(解析为多个IP)到达集群监听器,监听器根据负载情况(如最少连接数)将连接分配给负载较低的节点实例。
- 服务器端运行时负载均衡: 数据库实例可以将某些类型的处理请求(如并行查询)动态分配给集群中负载较低的节点执行。
关键优势总结
- 业务连续性: 最大限度减少计划外停机时间,满足严格SLA/RTO/RPO要求。
- 资源优化: 充分利用两台服务器资源,提升整体处理能力。
- 线性扩展起点: 为未来添加更多节点打下基础。
- 成熟稳定: Oracle RAC是业界领先的数据库集群技术,拥有大量成功案例。
重要考量与挑战
- 成本: 需要额外硬件(服务器、网络、共享存储)、Oracle RAC选件许可(按CPU核心计费)、可能需要的存储软件/硬件许可。成本显著高于单机部署。
- 复杂性: 架构、安装、配置、管理、监控和故障排查都比单实例数据库复杂得多,需要专业的DBA和系统管理员团队。
- 性能调优: RAC特有的性能问题(如全局缓存等待事件
gc cr/current block busy
,gc buffer busy
)需要深入理解和专业调优技能,私有网络性能和存储I/O性能是瓶颈关键点。 - “Split Brain” 风险: 如果私有网络完全中断,两个节点可能都认为对方宕机并尝试接管资源,导致数据损坏,冗余的私有网络和正确的隔离机制(如表决盘)是防范关键。
- 共享存储的单点故障 (SPOF): 虽然存储本身有冗余,但整个共享存储系统仍是一个潜在SPOF,需确保存储系统自身的高可用性设计。
- 应用兼容性: 绝大多数应用兼容RAC,但极少数设计不良的应用(如过度依赖序列号且无序使用)可能遇到问题。
维护与管理最佳实践
- 严格补丁管理: 定期应用GI和RDBMS的补丁集(RU/RUR)和安全补丁(CPU/SPU)。所有节点必须保持相同补丁级别。
- 全面监控: 使用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OEM) Cloud Control、集群健康检查工具(
crsctl check cluster -all
)、OS/存储监控工具等,密切关注集群状态、节点心跳、私有网络延迟/丢包、ASM磁盘组状态、关键RAC等待事件、存储性能。 - 定期备份与恢复演练: 使用RMAN进行数据库备份(备份到ASM或NFS)。必须包含归档日志。 定期测试从备份中恢复数据库和集群的能力。
- 变更管理: 对集群配置、数据库参数、操作系统内核参数等的修改需谨慎,并在非高峰时段进行,遵循变更流程。
- 性能基线建立与调优: 建立性能基线,持续监控并根据RAC特性进行针对性调优。
两台物理服务器部署的Oracle RAC架构是企业级数据库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的强大解决方案,它在提供关键业务应用所需的持续运行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成功实施和稳定运行高度依赖于:
- 专业的技术团队: 具备深入的Oracle RAC、Linux/Unix系统、网络和存储知识的DBA和系统管理员。
- 严格的架构设计: 特别是冗余的私有网络和高性能、高可用的共享存储。
- 完善的运维流程: 包括监控、备份、补丁、变更和性能管理。
- 对成本的充分评估: 包括硬件、软件许可和维护成本。
在决定采用两节点RAC架构前,务必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HA要求、性能要求、预算)和技术评估,并确保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资源进行长期维护,对于非关键业务或预算/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应审慎评估其必要性。
引用说明:
- 本文核心技术内容基于Oracle官方文档,特别是《Oracle Grid Infrastructure Installation and Upgrade Guide》、《Oracle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 Administration and Deployment Guide》以及《Oracle Database Concepts》中关于RAC架构的阐述。
- 硬件配置建议参考了Oracle Technology Network (OTN) 上的最佳实践文章和认证配置矩阵。
- 高可用性和负载均衡机制描述符合Oracle RAC标准技术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