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存储器如何工作?结构背后隐藏哪些关键秘密?
- 行业动态
- 2025-04-29
- 5
存储器由主存(RAM/ROM)与缓存构成,通过半导体、磁或光介质存储数据,RAM易失性需持续供电,ROM非易失可长期保存,地址线定位存储单元,数据线传输信息,控制电路协调读写操作,采用层次化结构(缓存-主存-外存)提升效率,利用局部性原理减少延迟,平衡速度、容量与成本关系。
存储器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存储器按功能可分为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和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
- 易失性存储器:以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S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为代表,需要持续供电以保持数据,读写速度快,常用于计算机内存。
- 非易失性存储器:如NAND闪存(SSD、U盘)、ROM(只读存储器)和硬盘(HDD),断电后数据不丢失,适合长期存储。
存储器的物理结构由以下部分组成:
- 存储单元:基础数据存储元件,例如DRAM通过电容存储电荷,NAND闪存通过浮栅晶体管保存电荷。
- 地址译码器:将地址信号转换为对应存储单元的选择信号。
- 读写控制电路:管理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协调时序。
- 接口控制器:与外部设备通信,例如SSD的NVMe控制器或HDD的SATA接口。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DRAM的运行机制
- 数据写入:通过地址线选中目标单元的行与列,电容充电(1)或放电(0)。
- 数据刷新:因电容漏电需每64ms刷新一次,由内存控制器执行。
- 读取过程:电荷变化被敏感放大器检测并转换为数字信号。
NAND闪存的存储原理
- 浮栅晶体管:通过施加高电压将电子注入浮栅(写入),改变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 擦除操作:使用强电场清除浮栅中的电子,按块(Block)进行。
- 读取方式:根据阈值电压判断存储状态(如SLC/MLC/TLC)。
机械硬盘(HDD)的工作流程
- 磁头与盘片:数据存储在磁化区域,磁头通过电磁感应读写。
- 寻道时间:机械臂移动磁头到目标磁道的耗时,是性能瓶颈之一。
- 转速影响:7200 RPM或5400 RPM的转速决定数据传输速率。
存储器性能的关键指标
- 容量:以GB/TB为单位,决定可存储数据量。
- 速度:
- 延迟:如DRAM的CAS Latency(CL值)。
- 带宽:例如DDR4-3200的25.6 GB/s理论带宽。
- 耐久性:NAND闪存的P/E周期(如TLC约1000次)。
- 功耗:移动设备中LPDDR5比DDR4节能30%以上。
技术演进与未来趋势
- 3D NAND技术:通过垂直堆叠存储单元,提升容量与可靠性。
- 新型存储器:
- MRAM(磁阻RAM):结合速度与非易失性,用于物联网设备。
- PCM(相变存储器):利用材料相态变化存储数据。
- 存算一体架构: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提升AI计算效率。
如何选择适合的存储器?
- 日常办公:SSD(NVMe协议)+ DDR4内存。
- 数据中心:Optane持久内存+高耐久QLC SSD。
- 嵌入式系统:NOR闪存(代码存储)+低功耗SRAM。
引用说明参考以下权威资料:
-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David A. Patterson, John L. Hennessy)
- 三星电子《NAND Flash Memory技术白皮书》(2022)
- IEEE期刊论文《Emerging Non-Volatile Memory Technologies》(2021)
- 西部数据官方技术文档(https://www.westerndigi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