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光传输段层网络怎么搭建
- 行业动态
- 2025-04-24
- 3
部署光端机、交换机,采用单模光纤与波分复用技术连接,配置冗余路由及网管系统,定期测试维护
光传输段层网络搭建方法与技术要点
光传输段层网络(Optical Transport Section Layer Network)是光传送网(OTN)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实现长距离、大容量的光信号传输,其搭建需综合考虑光纤链路、光放大、波长分配、色散补偿等关键技术,以下是详细的搭建步骤与技术解析:
规划与设计
需求分析
- 业务容量:根据传输距离、业务类型(如语音、视频、数据)确定所需波长数量及速率(如100G/400G)。
- 拓扑结构:选择链状、环状或网格状网络,环状结构可提升可靠性(如MSP保护)。
- 保护机制:确定是否需要1+1光复用段保护(OMSP)或子网连接保护(SNCP)。
光纤链路设计
- 光纤类型:优先选择G.652/G.654光纤,长距离(>1000km)建议采用低损耗的G.654光纤。
- 跨度限制:单跨段无电中继距离需考虑色散容限(如100G系统典型跨度为80-120km)。
- OSNR计算:根据公式 ( OSNR = 58 + 10 log_{10}(B_o) L )(( B_o )为噪声带宽,( L )为链路损耗),确保OSNR≥20dB。
硬件选型与配置
设备类型 | 功能与选型要点 |
---|---|
光放大器 | 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用于补偿链路损耗,需配置动态增益平坦滤波器(DGF)。 长距离系统需级联多级EDFA,注意噪声累积。 |
波分复用设备 | MUX/DMUX(合/分波器)支持C波段(1530-1565nm)或L波段(1565-1625nm)。 ROADM(可调光分插复用器)实现波长灵活上下路。 |
色散补偿模块 | DCM(色散补偿模块)采用反向色散光纤或啁啾光纤。 每跨段需补偿累计色散,典型值:100G系统需≤1200ps/nm。 |
光监控通道 | OSC(光监控信道)通常为1310nm波长,用于传输管理信息。 需独立于业务通道,避免干扰。 |
组网与波长分配
波长规划
- ITU-T标准:遵循G.694.1规范,固定波长间隔为100GHz(如192.1THz对应1552.52nm)。
- 频段避让:避开EDFA增益峰值(1532nm附近)和水峰区域(1380-1420nm)。
- 示例分配:
- 100G系统:40个波长×100GHz间隔,总带宽约3.2THz。
- 超100G系统:采用PDM-QPSK或OFDM调制,提升频谱效率。
路由与保护配置
- OMSP保护:主备路径独立,触发倒换时间<50ms。
- SNCP保护:共享保护段,适用于环网结构,资源利用率更高。
测试与优化
光功率调整
- 入纤光功率:单波入纤功率控制在-5~+3dBm,避免非线性效应(如SBS、XPM)。
- EDFA输出功率:每跨段输出功率需平衡增益与噪声,典型值:+17~+20dBm。
色散与OSNR优化
- DCM配置:根据链路长度调整补偿量,公式:( D{total} = D{fiber} times L ), D_{fiber} )为光纤色散系数。
- OSNR提升:减少放大器级数、启用拉曼放大器或前置滤波器。
误码测试
- BER阈值:需满足FEC纠错门限(如软判决FEC要求BER≤1e-4)。
- 测试方法:发送伪随机序列(PRBS),通过误码仪检测误码率。
典型组网案例
场景 | 配置要点 |
---|---|
长途干线 | 采用ER+拉曼混合放大技术。 每80km配置DCM模块。 启用OMSP+SNCP双重保护。 |
城域网 | 波长数较少(如8波),使用C波段。 简化DCM配置,依赖色散容忍度较高的调制格式(如NRZ)。 |
数据中心互联 | 短距离(<50km)采用直接检测(IM-DD)方案。 高带宽需求使用400G ZR/OpenZR+技术。 |
FAQs
Q1:如何选择合适的波长间隔?
A1:需根据系统容量、光纤类型和调制方式决定,标准100GHz间隔适用于大多数场景;超100G系统可采用50GHz间隔(如PDM-16QAM),但需更高精度的MUX/DMUX设备,需预留边缘波长作为保护带宽。
Q2:长距离传输中色散补偿不足会导致什么问题?
A2:色散未补偿会导致脉冲展宽,引发ISI(码间干扰),使误码率升高,严重时需增加DCM或改用相干接收技术(如相干QPSK),通过数字算法补偿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