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光纤专线接入距离较长

光纤专线长距离接入的技术原理

光纤通信基于光信号在光纤介质中的全反射原理传输数据,其传输距离受光功率衰减和色散效应双重限制,单模光纤在1310nm/1550nm波长窗口具有不同传输特性,长距离传输需通过光放大、色散补偿等技术维持信号完整性。

影响传输距离的核心因素

参数项 影响机制
光纤类型 单模光纤(SMF)支持更长距离,多模光纤(MMF)受限于模式色散
波长选择 1550nm窗口损耗更低(约0.2dB/km),但色散较大;1310nm窗口色散小但损耗较高(约0.35dB/km)
光功率预算 发射光功率-接收灵敏度-线路损耗≥6dB(典型值)
色散管理 单模光纤色散系数约17ps/nm·km,需DCM或预啁啾技术补偿
器件性能 光模块接收灵敏度(如-30dBm)、激光器RIN指标直接影响传输质量

长距离传输的典型技术方案

  1. 光放大技术
    采用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级联配置,可实现80-120km无中继传输,华为OptiX OSN 9800设备支持16级EDFA串联,配合Raman放大可延伸至200km。

    光纤专线接入距离较长  第1张

  2. 色散补偿方案

    • DCM模块:插入100km光纤段后补偿色散,典型补偿比1:1.2
    • 预啁啾调制:通过调制电流控制直接调制激光器的频谱特性
    • 相干接收: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实时补偿色散
  3. 中继站部署策略
    当无源传输超过120km时,需设置光-电-光中继站,中兴ZXONE 9700设备中继站典型配置包含:

    • 波分复用单元(MUX/DEMUX)
    • 可调光衰减器(VOA)
    • 前向纠错(FEC)编码模块
    • 色散补偿光纤模块(DCF)

工程实践案例

某省级电网调度中心至500kV变电站的光纤专线工程:

  • 总长度:185km(含4处道路顶管施工)
  • 解决方案:
    • 采用G.652D光纤,1550nm波长窗口
    • 双偏振EDFA放大系统(噪声系数≤4.5dB)
    • DCM模块级联补偿(每100km插入15km DCF)
    • FEC编码增益实施6.5%
  • 实测指标:
    • 光信噪比(OSNR)≥22dB
    • 误码率(BER)≤1e-12
    • 系统余量>3dB

成本效益分析

方案 适用距离 建设成本(万元/100km) 运维复杂度
纯EDFA放大 80-120km 120-180
EDFA+DCM组合 120-200km 180-250
中继站方案 >200km 300-400
WDM波分复用 >300km 500-800 极高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如何计算光纤链路的最大可用传输距离?
A:需综合考虑以下公式:
最大距离 = (发射功率 接收灵敏度 系统余量) / (光纤损耗 + 器件插损)
典型计算示例:
发射功率=+3dBm,接收灵敏度=-28dBm,余量=6dB,光纤损耗=0.2dB/km×100km=20dB,连接器损耗=2dB
则最大距离=(3+28-6-2)/(0.2+0.02)=113km(需向下取整)

Q2:长距离光纤专线出现误码过高如何处理?
A:排查步骤:

  1. 检查光功率是否超出过载范围(>-3dBm可能引起非线性效应)
  2. 测试OSNR值(应>20dB@0.1nm分辨率)
  3. 验证DCM模块补偿比例是否正确(建议1:1.2补偿)
  4. 检查FEC功能是否启用(如ITU-T G.709标准FEC可纠2.5dB损耗)
  5. 清洁光模块透镜,排除被墙导致的信号衰减
0